這本書在介紹先進的神經學與基因學如何改變人類的世界以及嘗試描述未來世界的模樣。
在夜晚仰望宇宙,銀河系中約有一千億個星球;而人腦中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運作著
目前科學對於人腦的認知日益進步,但是要透徹剖析人腦還有一大段距離,作者描述光是要完整複製線蟲的腦(一萬條神經)就還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更遑論極其複雜的人腦。
這本書大概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儀器與人類研究的發現,像是大腦皮質被分成上百個腦區逐一檢視對應的功能,科學家透過儀器開關腦區並觀察神經網絡的運作,接著第二步引導出比較玄的東西 意識,如今判斷出實體的腦區對應著人類的反應與情緒,那意識究竟身處何在呢?腦=意識嗎?如果成功複製出腦意識也同樣被複製了嗎?
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哲學與倫理的挑戰。
第三部份討論未來世界的描述,人造記憶、遺忘藥丸、人腦控制機器人等等,作者本身是理論物理學家,所以用了量子理論闡述,所以我後面就看得一頭霧水,薛丁格的貓到底想幹麻啊(崩潰~)
不過這本書點出一個我長久的疑問:人與動物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作者將意識切成四個階級:
第一階級是植物、細菌,他們僅有簡單的神經迴路可以感受世界;
第二階級是昆蟲,他們有較為複雜的神經迴路,可以感受到其他個體的存在;
第三階級是動物,意識中開始有“情感”、“社交”的出現;
第四階級是人類,只有人類的大腦可以了解“過去”與“未來”,回想起幼兒時代,一開始學語言要辨識“蘋果”、“爸爸媽媽”等實體的物質都容易,但是要分辨時間卻要一直等到上小學才比較有能力;作者提到人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透過大腦運算去模擬未來事情的發展,人類擁有的計畫能力才是與動物的最大區隔。
第一次接觸這類半科普半科幻的書籍,算是大開眼界了。
不過書籍描述的方式有點枯燥,前半段大多都是舉證,後半段又多是理論的推導,看得有點頭昏,跟一般的科普相比有點無趣。
推薦指數:三顆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