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NodeJS - 傳遞變數的方式(Jade)

紀錄一下處理變數傳遞的方式

1.傳遞字串
res.render('index', {
title: 'Jumpy'
}

title #{title}

2.傳遞json array
var array = [{value:1,name:'1'},{value:2,name:'2'}....];
res.render('index', {
array: array
}

each col in appUsageTableLeft
tr(id= col.name) -->將值賦予id
td= col.name --><td>col.name</td>
td= col.value

3.將data傳給Chartjs
var array = [{value:1,name:'1'},{value:2,name:'2'}....];
res.render('index', {
data: JSON.stringify(array)
}

script.
chartData = !{data} -->在JS中要用這個表示

在自己寫的chart.js中
var data = {
    labels: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datasets: [
        {
            label: "My First dataset",
            fillColor: "rgba(220,220,220,0.2)",
            strokeColor: "rgba(220,220,220,1)",
            pointColor: "rgba(220,220,220,1)",
            pointStrokeColor: "#fff",
            pointHighlightFill: "#fff",
            pointHighlightStroke: "rgba(220,220,220,1)",
            data: chartData
        }]......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Discovery - 大創業家 : 普立茲

Discovery - 大創業家 : 普立茲
這系列的節目真的很有趣,所以想說用文字記錄下來。

約瑟夫・普立茲,匈牙利人移民美國,他的執筆風格類似於狄更斯,越貼近文學的方式報導新聞,從而深受美國人的喜愛,後來經手紐約世界報業績蒸蒸日上,是紐約舉足輕重的媒體業鉅子;在普立茲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富二代 郝斯特買下普立茲哥哥創辦的報社,更名為紐約日報加入了廝殺的戰場,仗著深厚的龐大資本,郝斯特不斷的挖角普立茲的手下,有趣的是當時紐約世界報有著名的黃小子漫畫,郝斯特挖角了插畫家但是版權仍然在普立茲手上,所以變成兩間報社都刊登了同一部漫畫,也創造出"黃色新聞"這樣的詞(根據 Discovery說 這部漫畫的重要性在於 當時有大量移民到紐約,都是透過漫畫學英文,這也是報紙發行量的一大重要客戶群)。兩間報社壓低價格激烈競爭,但附帶的好處是報紙的發行量增大,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受到媒體的操縱更深....

為了吸引讀者,兩大報社報導新聞的方式越加煽情、暴力,當時紐約發身的分屍案,兩大報社積極參與案件的發展,動用手下去調查真相,其中郝斯特不顧新聞倫理,設法租下嫌疑犯的公寓阻止其他人的調查,最後成功的破案,也成功的獲得了大家的眼珠。

親眼看到拋棄道德倫理可以帶來的龐大機會,郝斯特與普立茲報導新聞的方式越來越不擇手段,當時古巴發生獨立戰爭,兩者都派戰地記者前往採訪,普立茲的記者啷噹入獄,普立茲以此作文章,誇大事情的嚴重性博取社會大眾的同情;而郝斯特的記者更伸手介入政局,設法將當時被捕的反叛軍首領的女兒逃獄帶回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不斷在頭版煽情的上演悲情美女劇。為了吸引讀者,這樣的舉動恍如今日的內容農場啊!

持續的價格戰與激烈競爭,以及其它報社的攻擊,兩人也決定握手言和,佔領不同的市場區隔,節目也就到此結束了lol

原本以為普立茲本人應該是個十分堅持媒體倫理與事實的人,但似乎不是這樣XD
但不可否認 普立茲獎在現今的媒體界中已然是個輝煌的標的物了。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迅書評-羅輯思維 書本三連發

前陣子雙十一特惠,決定入手幾本羅輯思維的書籍,第一次看簡體書,感覺還不錯,只是排版方式與繁體書差很多,有興趣可以比較看看,雖然是都不影響月啦

這三本都是節目的口述稿,基本上和看節目沒啥兩樣,不過編排上有些轉變,前兩本就比較是單純的節目收錄,旁邊參雜網友點評與羅胖的60s錄音口述稿,有時看了頗礙眼的~o~

第三本書有了些變化,像是口號變成:「迷茫時代的明白人!」這不就是我會愛上羅輯思維的原因嗎!! 在迷茫的時代找尋書本的慰藉,期許自己看穿重重的迷霧找尋自己的道路,另外在書本的內容也分成六章-共十一位古人的故事,在面對敗局時如何步步為營轉劣為優;又如何在人生巔峰淨守本心安全下莊,點出古人為何成功又為何失敗,其中有一個人出現了兩次-曾國藩,看完羅輯思維讓我想找個曾國藩的傳記好好閱讀一番,這個人實在是太牛了。
人生前半段過得不順遂,腦子不太好使脾氣又特別硬,中年父親過世後在守喪這段期間心態才逐漸成熟,做人處事更加圓滑本身卻也克勤克儉,在滿清滿城風雨的情況下擊潰太平天國,並持續推動國家的進步,他的學生 李鴻章也在後續發功發熱。


滿一集的羅輯思維都發人深省,在Youtube下的評論也都十分分歧,但我覺得羅輯思維本身的價值在於點亮自我知識領域的黑暗,許多既定的偏見或是過於單純的二分論在受到衝擊後,設法去找出答案圓滿自我的價值觀,羅輯思維就好比是磨刀石,一集集磨礪我們的心智;


不過看羅輯思維會有一種 看完就得到知識的錯覺XD 如果自己沒去找原書看那些經由羅胖轉述的知識也只是片斷,下一步就要開始讀羅輯思維推薦的書單了!


評價:四顆半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懦弱的真勇氣

最近數碼寶貝 tri.剛上映,內容算是第一代的翻版,看完兒時的回憶與感動都湧上了心頭。
身為80年代的小鬼,小時最熟悉的卡通莫過於七龍珠、爆走兄弟、烘焙王、海賊王、魔法少年賈修等,小時候大家票選最愛的主角也大多是悟空、東和馬、魯夫這類真誠、熱血又帶股傻勁的角色,小時候單純的我也是,每天都在幻想成為帥氣的魯夫找一群夥伴做大事業XD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依然保持著看卡通的習慣,但是漸漸的 真正打動我的不再是這些真主角,而是身旁凡人般的角色。
還記得某天晚上回家,剛好看到重播海賊王阿拉巴斯坦的劇集,娜美某天找上騙人布說:「我們兩個人沒有魯夫的神力、索隆的劍術還有香吉士的怪腳,我們只不過是一般人罷了,面對怪物似的敵人我們該怎麼辦呢?這次要面對的是七武海之一的勢力,我們可能會因此死掉,但是即使如此,我也想幫薇薇.....」講著講著娜美就流出無助的眼淚,「騙人布幫幫我,我也想盡一份力。」
看到這一幕頓時讓我忍不住也流淚了,是啊,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凡人,會怕痛會流淚、遇到困難不自覺想逃避,但是我們依然懷抱夢想、不向現實妥協的勇氣;在海賊王裡,騙人布與娜美出現的頻率大多在非戰鬥場景中,像是平日的航海、修船等,在戰鬥畫面中也多是扮演搞笑的角色,在阿拉巴斯坦娜美對戰Mr.金手指、騙人布對戰Mr. 聖誕節,後來在司法島與後續戰役他們的戰鬥風格都偏搞笑,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
羅輯思維有一集分析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與日本對決的分析,美國之所以能獲勝除了本身實力強大外,更重要的是軍隊管理的方式與士兵的心理素質,日本兵敢衝敢殺也敢自殺式攻擊,他們很勇敢,但這是種懦夫的勇敢,因為他們內心早已麻痺、無法分辨是非黑白,成為一台只懂得殺戮的戰爭機器;相反的美國士兵一樣敢衝敢殺,但是他們明白他們這樣的犧牲奉獻是為了保衛家園、守護心愛的人,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帝國主義,所以他們在二戰中表現十分的英勇。
這樣的描述固然有失偏頗且太過主觀意識,但這讓我去思考 勇氣的真諦,初生之犢不畏虎是真正的勇氣嗎?還是像娜美這樣,平日愛錢、又怕麻煩,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奮不顧身守護自己的信念才叫做勇氣呢?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迅書評-2050科幻大成真

這本書在介紹先進的神經學與基因學如何改變人類的世界以及嘗試描述未來世界的模樣。
在夜晚仰望宇宙,銀河系中約有一千億個星球;而人腦中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運作著
目前科學對於人腦的認知日益進步,但是要透徹剖析人腦還有一大段距離,作者描述光是要完整複製線蟲的腦(一萬條神經)就還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更遑論極其複雜的人腦。
這本書大概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儀器與人類研究的發現,像是大腦皮質被分成上百個腦區逐一檢視對應的功能,科學家透過儀器開關腦區並觀察神經網絡的運作,接著第二步引導出比較玄的東西 意識,如今判斷出實體的腦區對應著人類的反應與情緒,那意識究竟身處何在呢?腦=意識嗎?如果成功複製出腦意識也同樣被複製了嗎?
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哲學與倫理的挑戰。
第三部份討論未來世界的描述,人造記憶、遺忘藥丸、人腦控制機器人等等,作者本身是理論物理學家,所以用了量子理論闡述,所以我後面就看得一頭霧水,薛丁格的貓到底想幹麻啊(崩潰~) 

不過這本書點出一個我長久的疑問:人與動物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作者將意識切成四個階級:
第一階級是植物、細菌,他們僅有簡單的神經迴路可以感受世界;
第二階級是昆蟲,他們有較為複雜的神經迴路,可以感受到其他個體的存在;
第三階級是動物,意識中開始有“情感”、“社交”的出現;
第四階級是人類,只有人類的大腦可以了解“過去”與“未來”,回想起幼兒時代,一開始學語言要辨識“蘋果”、“爸爸媽媽”等實體的物質都容易,但是要分辨時間卻要一直等到上小學才比較有能力;作者提到人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透過大腦運算去模擬未來事情的發展,人類擁有的計畫能力才是與動物的最大區隔。

第一次接觸這類半科普半科幻的書籍,算是大開眼界了。
不過書籍描述的方式有點枯燥,前半段大多都是舉證,後半段又多是理論的推導,看得有點頭昏,跟一般的科普相比有點無趣。
推薦指數:三顆半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迅書評-商業思考能力

人們往往迷信於大量的統計資料當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希望用表格與數字的量化分析當作決策的依據,但是這種透過訪查得到的證據真的可信嗎?因而推導出的依據真的不會錯嗎?
作者用一個很特別的開場 「瑜珈算是運動嗎?」2015的今天女性市場佔運動市場與男性持平,而最熱門的商品也從籃球鞋變成了流行健身的器具,瑜珈更是女性市場最為流行的運動;但是時光倒回十年前,當時幾大運動廠牌NIKE、Addidas、Puma等,這些運動用品公司所生產的商品無一不是專業的運動用品,諸如球星的球鞋、運動衫等,每一代商品都是為了讓運動員跑更快、跳更高,但是漸漸的,一般民眾的運動意識抬,讓運動市場開始轉變,愛迪達的高層重新思考公司商品的走向,未來似乎開始充滿變數,到底該怎麼辦呢?.........
作者提倡 除了以往的量化分析,人們更應該嘗試使用質化研究去分析產品對於使用者真實的感受,以往都是記錄使用者的身份、職業年齡等,這些依然是重要的數據,但是面臨變遷,更值得去思考的是 這項商品在使用者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使用的時機是為了解決怎樣的問題呢?
書中提及數個案例 “樂高,著名的玩具公司,面臨資訊時代的e化,公司需要做怎樣的調整去迎合消費者呢?”、”三星製造電視卻面臨市場的一片紅海,該如何重新定位電視在使用者心中的定位呢?“
好玩的書。
推薦指數:四顆半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 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慢慢來才會成功,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從教育而言,小學要熟被九九乘法表才算是踏入數學的大門,開始學習基本的加減乘除,但這麼做真的可以體會數學的真諦嗎?為何有了計算機人們還要從頭浪費時間在於背誦的東西呢?
日子過久了我們都被所謂的“打基礎“所迷思,卻為了從根本去改善學習的路徑,作者在這本書描述到現今資訊化社會學習的方式更加多元,個人影響社會的能力也過網路槓桿放大無數倍,遵循成規已經變成一條失敗的路徑,唯有透過更聰明的捷徑才能出擊致勝。
作者舉了幾個成功案例,分析成功人士的學習捷徑,透過一個個的真人故事總結出一套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
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站在對的位置努力絕對是事半功倍,裏頭提了許多爆紅的網路素人、鋼鐵人Musk等等。
其中有一段我比較心有戚戚焉的是 我們常說網路時代每人都有15秒爆紅的機會,但是爆紅之後的人生就代表長遠的成功嗎?阿姆斯壯踏上月球的第一步嘉言流傳至今,但事實是阿姆斯壯成功登月後變成名人,但是後續的人生並沒有因而更順遂,據說他之後就潦倒的過完一生,少年得志大不幸啊,沒有足夠的堅韌意志去承擔龐大的成功與眾人的期待反而是個災害,或許就像知名的硬體平台Quirky一樣,有名氣又拿了很多fund,最後沈迷於名聲與過度自信下,最後也只能宣告破產。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我真的準備好了嗎?看完這本書得到了不少啟發,書本身也不硬,用故事去統整理論顯得有邏輯且有趣。
推薦指數:四顆星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迅書評-Apple vs google 世紀大格鬥

這本書描寫Apple 與Google間愛恨糾結的關係,我想也是了解近代行動運算歷史的最佳書籍;Google一直以來都是個平台公司,他不斷提供免費服務擴大自己平台的使用者,最終以廣告獲利,而Apple則是標準的產品公司,透過販售ipod、iphone、ipad獲利;千禧年後,Apple和Google都看到了行動運算的宏偉市場,Apple決定以當時成功的商品 ipod擴展成智慧型手機 iphone,而Google也希望找支手機塞入Gmail、chrome等服務擴大平台規模,兩者一拍即合,成為好朋友,一同對抗Windows邪惡帝國

但是隨著iphone的發展,Google不放心這種近乎獨裁的封閉系統,所以同時開發Android,原本的好友出現了一絲裂縫,隨著發展逐漸無法抹滅.....

這本書厲害得地方在於作者不單是紀錄歷史,更透過大量的訪談與史料(司法戰爭上的公開對話談論)還原現場,許多地方都用Google與Apple親身口吻的方式描述當時兩間公司對彼此的厭惡與憎恨,看得真是如癡如醉。

看完最大的心得是 專利真的是兩面刃,一方面保護智慧財產,但另一方面又會阻礙創新,尤其是大公司特別會發動這種專利戰,果然商場如戰場,這方面Google相當厲害,在Android平台上如何制衡Orocle的Java專利真的是很有一套(小離題);
另外也可以看出大公司思考問題的深度,我們常常說要放眼未來,但是如何看穿未來的趨勢是一個問題,看見了那該如何做又是個大問題,Apple現在身價7000億美金,iphone成了時尚手機的招牌,現在市場對於行動領域的火熱早已視為理所當然,但回到2005年的場景,賈伯斯與蘋果團隊如何一步步打造出第一代iphone進而引爆整個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呢?這本書漂亮的還原了當時的現況,讓讀者可以一步步跟著作者揭開歷史的面紗。

此外,作者在末段也提及行動領域對於傳統媒體事業的衝擊與轉機,近年來IoT也十分的火紅,如何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妨可讀讀這本書。

推薦指數:四顆半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迅書評-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三集]

這不僅僅是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更是讓我重新找回讀書的方法與意義,這系列的書籍十分精彩,極力推薦給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升大學的新生。
大學時期不同於國高中填鴨的教育,學習變成是個人的事情,雖然學校有安排一系列的必修課程,但是如果你只會按表操課,那就枉費這段成長的精華期。
那究竟該如何學習呢?呂世浩教授在第一本書分享了如何讀史,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隻利害,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人人都知道學而不思則惘,但是如何學思並進這是需要老師教導的,我認為這是看完這一系列書籍最大的益處。
這系列書籍從中華歷史的始皇帝開始,逐步探討為何秦始皇能夠完成一統帝國、為何秦帝國生存時間又如短暫,一步步從人性的角度配合歷史長河的推薦,不斷地追本溯源找到更核心的解答,內容就不再多做劇透,十分精彩的三本書。

補充:我喜愛的"羅輯思維"也有數篇解析秦朝,因為秦朝的建立是中華歷史的轉折,分析夏商周與秦漢王朝可以看出社會形態的大轉變;其中有一篇特別有趣「秦始皇如此突出,為何歷史上沒有半點他老婆的記載呢?」上古褒姒、妲己或是春秋戰國諸侯的皇后都有些許記錄,為何"秦太后"沒有呢?推導答案的過程十分有趣,可以上youtube尋找





Android 動態圓型裁切圖片

最近想要用GCM弄一個簡單的IM系統
想不到光是圖片處理就花了很多時間
今天紀錄一下處理大頭照-可以滑動與縮放圓圈,確認後儲存PNG檔供後續使用
心中的Modle是LINE大頭照處理方式


主要有三個步驟
一.自定義View,覆寫onDraw()與onTouchEvent去產生動態的Crop Frame
二.照片需要有兩張,一張是染灰的底以及圓形裁切出來的圖
而圓形裁切的圖做法可以
參考連結:Crop Circle Image
三.第二步驟雖然裁切之後也是用Bitma儲存,但是結果與夢想總有落差QQ
所以還要加一步裁切圖片
參考連結:裁切Bitmap特定區域
                    Bitmap轉InputStream


這邊附註幾點心得:
1.Path繪製時,記得要path.reset(),不然路徑會重複累加
2.在實作第二步時,需要另設新的canvas使用
另外再利用onDraw配置的canvas繪製時裁切後的圖片時要注意座標
因為此時裁切後的圖原始尺寸不變,所以繪製時座標不需要跟著手指移動
(有點難懂,但是當時遇到時想了很久.... 實作時就會知道了)

另外圖片真的很難搞~"~
1.呼叫Camera拍照,系統回傳的照片解析度極差,這部分有解
(OS. Camera API官方有出第二代,但是要極高端手機才能用QQ)
2.照片太大會有錯誤,一般螢幕截圖的解析度就無法直接讀
需要先調整尺寸才能載入App中

原始碼太雜所以就不貼了,基本上一步步做就沒什麼問題
有需要再留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

[後記一.儲存照片與顯示於Gallery上]
照片拍照後可以自創儲存的路徑,但是如果想要在Gallery中顯示
需要特別去scan (我是用MediaScannerConnections,另一個sendBroatcase會錯)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迅書評-個人情感的反思




以前的我總以為社會是光鮮亮麗的,這社會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進步的理論,每天都可以看到最新科技的進展,通訊也不斷的在3G 4G 5G....,但是科技的進步卻不會加速人心得進步,看完這本書後我才驚覺 原來最基本的男女平權觀念的落實依然舉步維艱,甚至有倒車的跡象!

書中開頭提到了史丹佛追蹤應屆畢業生的表現,結果發現一開始女性工資是男性的七八折,隨著年紀的增加差距越來越大,公司的高層主管幾乎以男性為主,而誇張的是 某次作者與其他CEO的開會場合竟然找不到女廁,其他人也只能訕笑:「我們沒什麼遇到這種情況(女性CEO的與會)」,這是多誇張的景象卻也多麼寫實啊

開場透過數據與實例描繪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接著剖析塑造偏差價值觀的社會偏見,整體社會對於男性與女性還是存在著不平等的想像,男性要勇敢堅強不能流淚,女性要保守乖巧不能太強勢,這對於男女本身的發展都是不公平,女性因為被社會期待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在職場上表現不能太突出,相對也獲得較少資源與升遷的機會,在前述的數據中可以清楚看到在35歲女性就業率大降,直到45歲左右才又回升(因為孩子夠大了),這還是頂尖史丹佛的畢業生數據啊!理應是最自由不受拘束的高知識份子但現實卻比想像中嚴峻,而你我卻都是塑造這社會偏差的一份子.......

最後作者也用自身的經歷勉勵其他女性更加積極爭取,不要再為他人眼光而活。
作者同樣也有上TED分享,值得一看。

後記:男女平權真的是個大議題啊,前陣子馬克左伯格要請兩個禮拜的陪產假廣受大家讚美,雅虎女執行長一樣是要請兩個禮拜產假卻被罵翻,而批評者大多為女性!因為她們認為好不容易才有產假的福利為何不好好的當母親呢?這反而是在迫害女性主義,看到這樣的觀念真的是令人嘖舌。

或許我們對於他人的私生活干涉過多,社會運作確實是需要彼此達到些共識,但是過度妨礙他人反而是種迫害,就像是偉大的圖靈卻因同性戀而被搞死一樣是令人難過啊!

這本書不論男女都值得一看,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積極努力不要讓他人侷限自己的生命,同時給他人保有自由的空間。

推薦程度:四顆半
人皆有惻隱之心,行有餘力我們總會想伸手幫助他人,但是"做志工"看似是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好事,但沒有專業人士的領導以及學習正確的方式,良藥也會變成毒藥。

作者小時被霸凌,長大後再設計領域發光發熱賺了許多錢,卻迷失了人生意義,後來投入到國際志工組織"微客"長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在這本書中他以專業領隊的身份,分享了帶隊國際志工的心得,其中包含了許多人當志工的迷思與錯誤,例如帶入強烈的自我意識,用自以為的方式幫助人反而讓別人受侮辱,書中有提到幾個例子看了真是瞠目結舌啊!

除了分享當志工需有的八大原則,書中也探討了"為何不幫台灣本地,要特別去當國際志工呢?"我想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包括我自己也有這麼想過;但是仔細想想,當年馬偕醫師從國外遠度來台,幫助台灣居民拔了上萬顆牙,建立現代化醫療設施以及創辦學校,在一、兩百年前,馬偕醫生年輕時可能完全沒聽過台灣,但為何他就這樣為台奉獻一生呢?我想答案絕對不會是因為祖國夠進步不需要馬偕醫師的存在,所以在我們行有餘力,為何要用國界劃分彼此的心呢?

或許這就是人人常講的"島國心態",台灣是個島國,出國就一定要搭飛機或是坐船所以對於國界定義鮮明,但是在歐亞大陸上騎個馬可能就會跑到其他國家,再區分你我上就沒這麼嚴謹了,希望大家都能夠敞開心胸包容彼此。

當初在學校有接觸過微客,也有聽過演講的分享,當初也是聽完演講才決定買這本書的,如果你對於國際志工很感興趣或是很反感,不妨讀讀此書,你會發現當志工沒有想像的簡單。

推薦指數:四顆星

人,是最美的書。經過人生百態的淬煉,生命的強者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燦爛,這本書收錄台灣本土15位TED分享者的講稿,我自己讀完深深受到感動,又逐一到Youtube找出演講,用聆聽與觀賞的方式再重溫一次。

其中我最佩服醫生(柯P與徐超斌醫師)的分享,在生死間看穿人生的智慧,用溫暖的力量改善偏遠地區的醫療,看完這兩位的分享深受感動(原書評連結

另一個讓我收穫良多的是蔣勳老師的分享,因為他分享了我十分陌生的領域 文學,我個人熱愛閱讀但不接觸文學作品(詩、散文等),因為對我來說文學太過優雅而無法理解(但也沒有輕忽或輕視的意思)。
但是在蔣勳老師的引導下:「今天我來為各位念首詩,在月升起的那一刻......」,那時緩緩地才瞭解到文學意境的美,讓人忘卻凡間一切的俗苦,聽說蔣勳老師堅持在演講當天月亮真的升起的那一刻開始演講,文學大家的堅持與素養一覽無遺。現在是重武輕文的年代,整個社會都推崇理工專業而輕視人文專業,蔣勳老師也提問:「讀文學到底有何用呢?」
點此進入影片連結,看完後,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深受感動。

推薦指數:四顆八,搭配影片五顆星XD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迅書評-社會企業

長書評


長書評
這幾本書都是以案例方式介紹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是希望以企業的盈利方式永續解決社會問題,用更主動的方式去改變世界。
社會企業算是介於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但社會企業不是要去取代其他二者,而是取得良好的平衡。
長書評是我過去寫的,裏頭將案例一一找出網站連結,有興趣可以進去看(連結還蠻多的)
第一本是日本來的翻譯書,介紹日本的五間具備CSR精神的企業(作者並非定義為社企)
第二本與第四本著重台灣本土社企,社企流則有十分大量的國內外社企報導。
如果想要了解社會企業,可以先從這幾本著手,我之前還想要畫地圖去拜訪臺灣每間社企,後來只去了其中幾家(日月老茶廠、大愛感恩科技、愛樂活),剛好勞動局有輔導社企也跑了不少政府協辦的演講。

平均推薦指數:三顆半



迅書評-對社會的反思二

整本書描述可口可樂整個發跡的歷史
從中可以觀察到這種需要龐大自然資源的產業到底是怎麼存活的

一開始是介紹可口可樂企業發展的主軸-堅持外包的理念
可口可樂母公司只負責生產可口可樂配分-高濃度糖漿
其餘高風險的原料生產以及裝瓶配送等都是透過購買與經銷商合作
減少公司業務才能保持轉型的彈性
同時不讓公司財務因為災害而大幅波動,以免喪失股東信心
書中介紹了可口可樂如何控管主要原料-糖、咖啡因還有古柯鹼
但是真正讓可口可樂壯大的是與政府高層的好關係與強大的行銷能力
像是在二戰期間,民生資源都必須受到管控,糖便是其中之一
美國政府規定企業只能保留之前產量的75%
這導致可口可樂等無酒精飲量企業獲利能力下滑
但是可口可樂厲害在於 透過廣告與企劃強調可口可樂是戰時必需品
因為它可以帶給人們快樂,後來麥克阿瑟甚至跟可口可樂訂契約
讓可口可樂可以無限制生產,軍隊甚至開出大量額度購買(上百萬瓶)
而可口可樂也隨著美軍四處征戰,得到戰後跨足國際的大好機會
可口可樂一路上也遇到許多質疑,如"過量咖啡因"、"徵收肥胖稅"、"無回收飲料罐稅"等等
但是可口可樂透過捐錢與科學單位合作提出"科學證據"、與政府談判"你在逼大家失業嗎?"最後搭配捐錢做公益、買廣告洗腦大家就淡忘了這些事
像是在1960年代左右可口可樂改用鋁罐與塑膠瓶大量產生垃圾,有些人是看出危害而打算推動立法禁止使用,但是可口可樂透過廣告告訴消費者"垃圾處理是大家的責任,怎麼能怪廠商製造垃圾呢?"、“垃圾都可以回收的”,巧妙地轉移焦點並把垃圾回收工作丟回給政府,最後依然是全民買單,事實證明回收(Recycle)速度遠比不上(Reduce),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垃圾掩埋廠,所以就不管他了
有時覺得生活的自由都是假象,我們往往相信市場能主導一切,但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像是在書中有提到 美國政府農業補助導致玉米價格下滑,而可口可樂等公司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就可以降低成本,讓可口可樂面對其他飲料有更大的價格優勢,這也間接導致低收入戶的肥胖問題更加嚴重(因為沒錢買健康的食物,只能買廉價的加工食品)
如果將補貼轉至其他健康食物,那是否這個世界就會更健康些呢?
問題都可以分成 大我與小我層面討論,誠然消費者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牽涉到群眾資源時就不能選擇逃避忽略問題,像是水資源、勞工權益等
購買商品不單是一次性的消費行為,而是選擇相信哪家公司可以更妥善運用資源造福社會
推薦指數:四顆半(文長,內容多也算是有趣,值得學習)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迅書評-科普相關

這本書是看完泛科學網站上的試讀文章後就還不猶豫的入手了,我個人對於醫學一向景仰卻也十分疏遠,因為一般的醫學知識過於艱澀難懂了,這本書用一到二十個小故事描繪醫學發展的歷史,即使是毫無相關背景的讀者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而且在某些章節也倡導基本的醫學知識,好玩又有東西學,十分推薦這本書。

推薦:五顆星
本身念資工卻又買資工相關的科普書似乎很怪(笑~,
當初會想買這本書也是因為周遭的朋友總是會以為資工就是在修電腦、寫網站、寫App,如果你都不會他們就會投以懷疑的眼光-資工念假的嗎?! ,剛好在泛科學看見有推薦這本書就決定入手看看。

這本書內容涵蓋了 搜尋引擎的設計(背後的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概念)、數位簽章等常用的密碼學領域、網站資料庫、資料壓縮等等,都是大眾鮮少知道卻也才是資工學系真正所學內容,攤開一比涵蓋了五成左右的專業必修,看完這本書也算是種回顧。

作者以淺顯的比喻描述,內文沒有一行程式碼卻把上述領域的概念描繪得相當清晰,建議準備唸資工的准大一可以先看看,會對大學未來的必修有更清楚的了解;其餘人士看完也會更了解資訊世界的組成。

推薦程度:四顆半
創新,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其中又可細分為發明、發現、創作,劉炯朗先生細談了人類史上幾大重要的創新舉動,像是貨幣、蒸汽機、汽車等等的案例,此外也嘲諷了一下科學家對於「第一」的執著。
還算不錯的一本書,不過內容較少,適合國高中生看吧
推薦程度:三顆半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迅書評-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三集)

三本書排序是我閱讀的順序而非出版順序。
棉花糖系列主要在闡述別急著享受的觀念,中間也夾雜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是系列書籍的第一本,故事進行方式是以一名大老闆與司機兩者的對話,大老闆分享小時候的經歷與棉花糖理論-慢點享受才會有更大的成就,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顯示忍耐度更高的小孩常會有更高的成就;

另外一個重點是去做其他人不願做的事情才會成功,書中舉NBA球星大鳥(Larry Bird)為例,Bird身高、天賦都不出眾,但他有著堅韌的心,他身為大明星卻比其他球員更早抵達球場,去熟悉球場的每一塊地板才能確保運球時的穩定,因此他成為聯盟中表現穩定的明星球員。
故事的內文很少,大概看一到兩小時就可以看完,書中情節的推演十分有趣,通常都是老闆先對司機提問接著才闡述自身的理念,接著司機就會照著老闆的指示去反思與行動,一步步地邁向成功,最後考上了大學,算是個Happy Ending同時也是下一本書的伏筆。

推薦程度:三顆半

如果你已經看完上集了,那你還記得司機阿瑟嗎? 阿瑟在第一集受到Boss啟發後決定跳脫舒適圈,努力向學從大學畢業了,也當上了一名業務員,第二集故事就從這個點展開,阿瑟成功後得意忘形了,開始大口大口揮霍自己的棉花糖.......


故事接著出現了幾個角色,其中一個是餐飲店的服務生 阿琪拉,她點醒了阿瑟揮金如土的壞習慣,讓阿瑟重新反省自己的人生,找回上集遵循棉花糖守則的決心,最後.....(防雷)

第二集字數增加許多,但是風格不變,依然是用人物故事的方式推展情節,讓讀者融入主角視角的方式遠比那些作者頻頻吹噓自我功績的書還要有趣的多,讀懂道理卻又不會嫌囉唆或是排斥,值得送給國高中生看得一本書。

推薦程度:四顆
故事時間點拉回到阿瑟剛要辭職司機工作,這本書主要是描述Boss與他女兒以及女兒同學互動的故事,闡述的道理都差不多一樣,但是撰寫的角度拉低到國小程度。

這本書歸類了幾大棉花糖-這時棉花糖不僅是原本的延遲享受,而是衍伸出許多小孩子面臨困難時應該遵循的守則,例如說遲到問題、社交問題、如何探索夢想等等,每個道理背後都有簡短的漫畫幫助孩童吸收,這是本值得推薦給國中小孩童的一本書,但是對大人而言就有些太淺了......

推薦指數:三顆星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迅書評-關於農業



You are what you eat.
飲食是最關乎人類健康的活動,但我們鮮少認真看待食物的本質
在這本書中分享許多因為工業化而將食物扭曲成商品的過程
包含監禁式農場、基因改造食物、吃玉米的牛還有添加多種化學物的牛奶
以及後續衍生出肥胖的問題,不僅是成人,台灣兒童體重過重約有三成之多
認真的看待食物問題才能根本解決現代文明病的憂慮

這本書頗薄,但是內容充實,也不像類似的其他書籍過渡以情感面哭訴
(像是"有機一定好"、"天然就是唯一"但又沒有更詳盡的說明或是用過時的資訊混淆視聽,詳情可查"文情別鬼扯")
而是用扎實的學理推論來影響讀者的飲食觀念。

此書評價:四顆星

這是本有趣的書,描述一名父親在孩子出生後從事農業當休閒,進而改變家庭的故事

小時候身長在鄉下,假日常常被父親帶去田裡忙,有時忙到很累都會想未來不要種田了
卻又忘不了腳踏實地的充實感(在忙的時候完全不這麼想....)
未來也希望能帶自己的小孩種點東西,培養食安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圍

作者描述自家在閒暇之餘從事農務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自己過得更充實、小孩更懂得珍惜食物、與週遭鄰居有更多的互動等等,書中描述的景象令人為之嚮往。

這本書內容不多,有許多圖襯文,文字平淡近人卻也能完整勾勒出藍天綠地的農園情誼
如果你也幻想過未來可以和妻小一同種種菜、踩踩泥巴,那你會喜歡這本書。

此書評價:四顆星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迅書評-初衷

以往閱讀完都會強迫自己寫出長長的書評
希望透過長時間消化的方式讓自己可以吸收更多
但這樣逼迫自己似乎減少了單純閱讀的樂趣

以往會認為如果一本書讀完我卻記不得任何名言佳句是種浪費
但是當書越看越多之後,反而不再計較這隻字片語
希望自己能夠更享受讀書學習的樂趣,單純求知的快感

用簡短隨興的方式留下書評,幫自己記錄讀書的歷程
也希望可以分享好書給大家